一、警方定性及违法风险

1. 被列为非法通讯工具

浙江警方多次通报将Telegram(纸飞机)定义为非法社交软件。因其加密性强且支持“阅后即焚”功能,成为犯罪分子销毁证据的渠道,尤其在电信诈骗、勒索案件中频发^^。

  • 典型案例:2024年台州一男子通过Telegram视频通话遭截图勒索,转账后仍被持续威胁,最终报警^^。
  • 2. 关联新型犯罪模式

  • 诈骗技术升级:犯罪团伙利用Telegram远程操控境内人员,例如引导使用他人手机卡拨打诈骗电话(2024年永宁刑侦破获案件)^^。
  • 跨境犯罪链条:有开发者通过Telegram承接境外诈骗系统维护业务(如2022年杭州一程序员涉案)^^。
  • 个人信息贩卖:犯罪团伙通过Telegram交易公民信息(如期货投资者身份证、手机号等),单价0.5-2元/条(2022年杭州临安网警抓获10人团伙)^^。
  • 二、重点案件及执法行动

    1. 加密货币诈骗

    温州瓯海警方破获全国首例利用Telegram群组诱骗用户转账ETH的“搬砖套利”案,涉案金额上亿元(2020年)^^。

    2. 毒品交易与洗钱

    毒贩通过Telegram创建群组贩卖,以比特币支付毒资,通过寄递渠道交付(2021年浙江瑞安案件)^^。

    3. 跨境技术犯罪

    深圳开发者黎某通过Telegram承接境外诈骗软件业务,导致浙江单亲妈妈网恋被骗2000余万元(2023年)^^。

    三、法律后果警示

    浙江司法机关对相关行为从严惩处:

  • 帮助络犯罪活动罪(帮信罪):明知他人利用Telegram实施犯罪仍提供技术支持,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^^。
  • 个人信息罪与非法获取计算机数据罪:如非法窃取移动(2020年宁波案件)^^,或利用区块链智能合约诈骗(2020年永嘉案件)^^,最高可判4-6年。
  • 四、公众防范建议

    1. 立即卸载相关软件:包括Telegram、蝙蝠、事密达等加密通讯工具^^。

    2. 警惕境外技术招募:对Telegram群组中的“高薪外包”保持警惕,避免成为犯罪帮凶^^。

    3. 保护个人信息:切勿出、银行卡等信息,防止卷入洗钱链条^^。

    综上,Telegram在浙江省已被明确列为违法活动工具,警方持续打击其关联的诈骗、、信息买卖等犯罪,公众需主动规避以防范法律风险^^。

    本文章来自(https://www.sdshuangrun.cn),转载请说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