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违法手段与运作模式

1. 社工库工具

在Telegram群组中,违法者利用"社工机器人"工具,用户输入目标社交账号后可自动获取其户籍、住址、身份证号、开房记录等50余项隐私信息^^。这些数据源于黑客通过攻击网站数据库(拖库)、利用已泄露密码批量登录其他平台(撞库)等手段获取^^。

2. 黑产交易链条

户籍等隐私信息被明码标价销售,常见形式包括:

  • 按条付费查询:用户充值虚拟货币或支付现金获取指定信息^^。
  • 积分制访问:部分平台通过"签到积分"降低查询成本,甚至提供免费试用^^。
  • 二、危害与典型案例

    1. 受害者遭遇

  • UP主"川烈"的户籍信息被发布于1.4万人的Telegram群组,导致其家庭住址、电话号码全网传播,遭遇大规模网络暴力和恐吓^^。
  • 百度高管女儿卷入饭圈纠纷后,其家庭成员隐私遭泄露引发社会关注^^。
  • 2. 规模化犯罪

    有群组公然展示数十亿条个人信息交易记录,涵盖财产、流水、开房记录等敏感数据,形成完整黑灰产业链^^。

    三、治理难点与应对

    1. 跨国作案增加打击难度

    犯罪者利用Telegram的加密特性及境外服务器规避监管,且注册可通过VPN隐藏真实信息,追查困难^^。

    2. 多方协作需求

    根治需数据持有机构强化防护、平台加强监测,并推动跨境司法协作^^。我国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已规定侵犯个人信息可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^^。

    :任何非法获取、贩卖户籍信息的行为均属犯罪,公民应提高隐私保护意识,发现线索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。

    本文章来自(https://www.sdshuangrun.cn),转载请说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