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. Telegram的群发功能与滥用风险
Telegram因其加密性和匿名性,常被不法分子用于群发违法信息,例如推广网站、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等。例如,上海青浦区检察院处理的案件中,被告人通过Telegram群发短信至3万多名用户,并买卖40余万条个人信息。
部分犯罪团伙利用Telegram的群组无人数限制特性,快速传播非法内容(如、诈骗信息),且因服务器在境外,增加了监管和取证难度。
2. 平台限制与用户防护
虽然Telegram未明确禁止公开群发消息,但其功能设计(如“阅后即焚”)可能被滥用。多地警方提醒家长检查孩子手机中是否安装此类加密软件,因其可能成为犯罪工具。
用户可通过关闭非必要权限(如iMessage)或使用第三方工具(如安卓的GroupXiT)过滤群发骚扰信息,减少被动接收风险。
3. 国际监管案例
俄罗斯曾要求苹果下架Telegram,理由是利用其加密通信功能,但实际屏蔽效果有限。马来西亚则通过执照制度规范社交平台运营,Telegram的申请目前处于审核阶段。
4. 用户应对建议
避免加入来源不明的公开群组,尤其是涉及敏感内容的群聊。
若收到违法信息,可向平台举报或保留证据报警。例如,UP主“川烈”遭遇“开盒”事件后,通过公开维权推动案件处理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防护措施,可参考上述来源中的详细内容。
本文章来自(https://www.sdshuangrun.cn),转载请说明出处!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