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版电报通讯新时代
中国开发者对Telegram的模仿主要体现在本土化加密通讯应用的开发上,这些应用借鉴了Telegram的核心功能(如加密传输、阅后即焚),但因缺乏有效监管,常被违法犯罪活动利用。以下是具体分析及典型案例:
一、直接模仿类应用
1. 纸飞机(Telegram汉化版)
作为Telegram的非官方中文版本,其加密性和“阅后即焚”功能被国内犯罪团伙广泛用于诈骗、洗钱等非法活动。警方通报显示,诈骗分子通过该软件指挥下线人员转移赃款或购买黄金洗钱。
例如:2024年霞山区诈骗案中,犯罪分子通过“纸飞机”冒充公检法人员,诱导老年人转账;北京“百万黄金”洗钱案中,成员通过该软件接收指令并交接赃物。
2. “蝙蝠”“事密达”等国产替代品
这些应用宣称提供“端到端加密”服务,功能设计高度类似Telegram,但实际成为灰黑产工具。南京警方指出,犯罪团伙利用此类软件指挥境内人员操作,逃避侦查。
二、功能场景的模仿与本土化创新
1. 虚拟货币犯罪链条搭建
模仿Telegram的群组运营模式,犯罪团伙在国产加密软件中建立“任务群”,发布洗钱、诈骗指令。如温州“数字货币搬砖套利案”中,犯罪团伙通过自建群组诱导受害者转账ETH,再通过去中心化交易所洗钱,涉案金额超1亿元。
2. 结合电商与社交的灰产平台
部分平台借鉴Telegram的频道广播功能,发展出类似“Fully Light Guarantee”的地下市场(用户超35万),提供非法支付、数据贩卖等服务,并以USDT作为主要交易货币。
三、监管困境与技术争议
1. 匿名性与执法冲突
这些应用的服务器常设在境外(如“纸飞机”依赖Telegram全球节点),且用户注册无需实名,导致警方追踪困难。2024年永宁刑侦破获的案件中,犯罪者使用虚假身份在软件内联络,取证耗时极长。
2. 政策应对措施
中国正推动替代方案: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(2025年7月实施)要求网络身份“可用不可见”,通过网号、网证替代明文信息,压缩匿名软件的生存空间。
四、典型案例揭示的风险链条
| 案件名称 | 涉案应用 | 犯罪模式 | 后果 |
|--|-|--|--|
| 北京“百万黄金”洗钱案 | 纸飞机(Telegram)| 指挥下线刷卡购买金条转移赃款 | 5人被捕,涉案金额百万 |
| 霞山区老年人诈骗案 | 纸飞机(Telegram)| 冒充家属索要“保释金” | 单笔骗取1.5万元 |
| 温州搬砖套利诈骗案 | 自建Telegram群 | 虚假兑换诱导转账ETH | 扣押数字货币价值1300万|
总结:中国对Telegram的模仿集中于加密通信技术本土化,但因监管滞后,这些应用易沦为犯罪工具。当前政策正通过强化网络身份认证与跨境执法合作应对挑战(如Telegram已于2024年应美国要求大幅增加用户数据披露),但平衡隐私与安全仍需长期探索。
本文章来自(https://www.sdshuangrun.cn),转载请说明出处!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