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elegram的TON(Telegram Open Network)发币历程是一段充满创新与法律挑战的区块链发展史,以下是关键节点和现状的综合分析:

1. 项目起源与融资

  • 背景:2017年,Telegram为解决传统区块链性能瓶颈,设计支持10亿级用户的TON公链,并发行代币Gram。其白皮书提出将Gram作为生态内支付工具,甚至允许与法币共存于钱包。
  • 融资规模:2017年12月通过封闭ICO筹集17亿美元,创下当时加密货币融资纪录,资金用于技术开发。
  • 2. 法律纠纷与项目转型

  • SEC干预:2019年10月,美国SEC指控Gram代币属于未注册证券,法院于2020年3月发布禁令叫停代币交付。SEC认为Telegram通过二级市场转售承诺抬高了早期投资价值,违反证券法。
  • 和解与处罚:2025年6月,Telegram最终同意向投资者返还12亿美元并支付1850万美元罚款,正式结束法律纠纷。
  • 3. TON的后续发展

  • 社区接管:2020年后,项目更名为"The Open Network",由独立团队TON Labs继续开发,保留技术愿景但剥离Telegram官方关联。
  • 生态现状:TON现以高性能Layer1区块链定位发展,支持GameFi(如Catizen游戏6个月收入2640万美元)、迷你应用(如DOGS代币用户超500万)等场景,并推出节点挖矿等创新模型。
  • 4. Telegram的加密业务转向

    尽管放弃TON主导权,Telegram仍通过以下方式参与加密领域:

  • 集成钱包:支持用户存储和交易加密货币,占其收入超40%。
  • 收藏品销售:拍卖用户名等数字资产,接受TON币支付。
  • 广告分成:2024年起使用TON处理广告收益,推动链上活跃度。
  • TON的发币尝试虽因监管失败,但其技术遗产通过社区延续,而Telegram转向更合规的加密服务集成。这一案例凸显了区块链创新与证券监管的复杂博弈。

    本文章来自(https://www.sdshuangrun.cn),转载请说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