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Telegram(非正式简称TG或电报)作为跨平台即时通讯软件,因其加密性和匿名性,常被卡商(从事非法手机卡交易的群体)用于隐蔽交流。以下是相关情况的综合分析:
1. 卡商在Telegram的活动特点
隐蔽交易:在“断卡”行动打击下,卡商转向Telegram等境外匿名社交平台进行交易,占比超80%^^。其端到端加密和需VPN访问的特性,为黑灰产提供了规避监管的渠道^^。
洗钱与诈骗关联:部分卡商通过Telegram群组对接洗钱业务,以每日400-500元报酬诱使他人,协助境外犯罪团伙转移资金^^。诈骗团伙利用Telegram招募未成年人参与“手机口”诈骗(通过两部手机中转通话)^^。
2. Telegram的监管挑战
技术匿名性:Telegram的加密设计和服务器境外部署,使得执法部门难以追踪交易记录^^。例如,韩国警方曾因平台涉嫌纵容Deepfake犯罪立案调查^^。
用户规模庞大:截至2024年,Telegram全球用户达9亿,估值300亿美元,其开放生态(支持第三方客户端)进一步增加了监管难度^^。
3. 典型案例
个人信息贩卖:有团伙通过Telegram贩卖6亿条公民信息,获利800万元,受害者遍布全国^^。
跨境洗钱:恩施某团伙通过Telegram联系境外电诈集团,以3.5%提成为其“”洗钱,涉案金额巨大^^。
4. 应对措施与风险提示
法律打击:中国警方已多次破获通过Telegram组织的卡商犯罪,如苏州“芊芊支付”案中,7名卡商因协助平台洗钱被批捕^^。
用户防范:需警惕高薪兼职等诱导下载Telegram的骗局,避免成为犯罪帮凶^^。
综上,Telegram的匿名特性使其成为卡商等黑灰产的温床,但各国执法力度正在加强,相关风险需高度关注。
本文章来自(https://www.sdshuangrun.cn),转载请说明出处!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