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、端对端加密与用户密钥机制
Telegram采用端对端加密技术(E2EE),用户注册时系统会生成专属密钥。消息在发送端使用该密钥加密,接收端需用同一密钥解密才能查看内容,全程防拦截、防篡改与防监听。
二、监管冲突与密钥争议
1. 俄罗斯封杀事件(2018年)
因Telegram拒绝向俄罗斯联邦(FSB)提供用户消息解密密钥,俄法院裁定封锁其服务。当局称该软件被利用(如圣彼得堡恐袭事件),需监管介入。
俄罗斯通信监管局进一步封锁谷歌IP地址,因后者为Telegram提供VPN代理绕过封锁。封杀前,俄当局强调需等待法院裁决,但仍坚持索要密钥。
2. 创始人杜罗夫被捕事件(2024年)
2024年8月,Telegram创始人帕维尔·杜罗夫在巴黎被捕,法国警方调查其平台“缺乏监管助长犯罪”的问题。
俄媒爆料俄高官被要求删除Telegram上的公文,凸显该平台在俄乌信息战中的关键作用,其掌握的系统级密钥权限引发多方关注。
三、安全性与法律挑战
Telegram因拒绝后门要求,成为隐私倡导者推崇的工具,但也因加密特性被批评为犯罪活动提供便利。
争议焦点集中于:平台是否应妥协交出密钥以配合反恐,或坚持用户隐私至上。
小结:Telegram的密钥既是其加密技术的核心(保障用户隐私),也是法律冲突的根源(监管需求)。创始人杜罗夫坚持不提供后门密钥的立场,导致多国监管对抗,反映出加密通信在隐私权与国家安全间的长期博弈。
本文章来自(https://www.sdshuangrun.cn),转载请说明出处!
发表评论